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和标准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全球范围内,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检验及维护均有相应的国际标准作为技术依据。其中,ISO 8100系列标准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最新电梯与自动扶梯标准体系,取代了原有的ISO 4190系列,标志着电梯行业标准化进入一个更加系统化、安全导向更强的新阶段。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国和使用国,其电梯法规体系在借鉴国际先进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演进,尤其在对接ISO 8100系列标准的过程中,展现出显著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完善。
ISO 8100系列标准于2019年起陆续发布,涵盖电梯设计、安全要求、安装规范、检验程序等多个方面,强调“基于风险的安全工程”理念,突出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引入更严格的机械、电气和控制系统安全要求。相较于旧标准,它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强化了对乘客保护、应急响应和可维护性的规定。这一系列标准的出台,为各国电梯法规的更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电梯法规体系长期以来以《特种设备安全法》为核心,辅以《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7588)、《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16899)等国家标准,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监管框架。然而,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原有标准在某些方面逐渐显现出滞后性。例如,GB 7588主要基于EN 81-1(欧洲标准),而EN 81系列本身也在向EN 81-20/50等新标准过渡。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积极推进标准体系的国际化对接。
自2020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了对GB 7588和GB 16899的全面修订工作。新版GB/T 7588.1—202X(等同采用ISO 8100-20)和GB/T 7588.2—202X(等同采用ISO 8100-21)已相继发布并实施,标志着中国正式将ISO 8100系列的核心内容纳入国家标准体系。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术语、分类和结构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在安全理念上的升级。例如,新标准引入了“安全完整性等级”(SIL)概念,强化了对电子安全系统的验证要求;同时,对层门强度、轿厢意外移动保护(UCMP)、制动系统冗余等关键安全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中国在法规执行层面也同步推进改革。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电梯生产单位的型式试验和一致性审查,推动企业建立符合ISO 8100要求的设计验证流程。同时,在使用环节,多地推行电梯智慧监管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这与ISO 8100倡导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理念高度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的转化并非简单照搬,而是结合国情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在高层住宅密集、老旧电梯数量庞大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在采纳ISO 8100的同时,保留了部分适用于既有建筑改造的技术条款,并针对加装电梯场景制定了专门的技术指南。这种“国际接轨+本土适配”的模式,既保证了技术先进性,又兼顾了社会实际需求。
展望未来,随着ISO 8100系列其他部分(如维修、检验、无障碍设计等)的陆续完善,中国电梯法规体系也将持续演进。下一步的重点或将集中在推动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协调统一,提升检测机构的能力认证水平,以及加强对维保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电梯领域的应用,未来的标准还需进一步拓展对智能控制系统、远程诊断等功能的安全规制。
总体而言,从ISO 8100系列标准的引入可以看出,中国电梯法规体系正从“被动跟随”向“主动引领”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更新,更是安全理念、监管模式和产业生态的整体升级。通过持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土实践,中国有望在全球电梯安全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智能的出行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