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电梯轿厢空气质量标准的国际趋势与本地化
2025-11-1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的普及,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重要工具,其使用频率显著上升。然而,在人们日益关注室内空气质量的大背景下,电梯轿厢这一相对封闭、人员密集的空间却长期被忽视。尽管电梯运行时间短,但高峰时段人员高度集中、通风条件有限,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微生物积聚、挥发性有机物(VOCs)超标等问题频发,对乘客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电梯轿厢空气质量标准,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与建筑环境管理领域的新焦点。

国际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始重视密闭空间的空气质量控制,并逐步将电梯纳入监管范畴。以欧盟为例,其《建筑能效指令》(EPBD)和《室内环境质量指南》明确提出,公共建筑中的封闭交通空间应满足基本通风要求,建议每小时换气次数不低于6次,并对PM2.5、CO₂和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设定限值。德国DIN标准进一步细化了电梯轿厢空气质量管理的技术参数,强调新风引入与空气净化装置的协同作用。北欧国家如瑞典和芬兰,则在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如BREEAM-NOR)中加入电梯空气质量评估模块,推动开发商在设计阶段即考虑空气流通方案。

美国虽尚未出台针对电梯的专项空气质量法规,但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标准62.1《可接受室内空气质量的通风》已被广泛引用。该标准建议在人员密度较高的建筑中,对小型封闭空间采取动态通风策略,并推荐使用带有HEPA过滤和紫外线杀菌功能的空气处理设备。此外,美国部分州在新冠疫情后修订了公共场所卫生条例,明确要求高频使用的电梯定期开展空气质量检测,尤其关注病原体传播风险。

亚洲地区同样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日本在《建筑卫生法》中规定,大型商业设施和医院内的电梯必须配备机械通风系统,并定期进行空气质量评估。新加坡则通过建设局(BCA)的“绿色标志计划”(Green Mark),鼓励安装具备空气质量监测与自动净化功能的智能电梯系统。韩国近年也启动了“健康楼宇行动计划”,将电梯列为关键微环境之一,推动制定本土化空气质量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趋势正从单一的通风量控制,向“监测—净化—预警”一体化的智能化管理演进。例如,瑞士和以色列的部分高端写字楼已部署集成CO₂、PM2.5和甲醛传感器的电梯空气监控系统,数据实时上传至楼宇管理平台,并联动新风与净化设备自动调节。这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闭环管理系统,不仅提升了响应效率,也为标准制定提供了大量实测数据支持。

然而,将国际经验本地化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建筑密度、电梯使用模式差异显著。例如,湿热地区易滋生霉菌,需加强除湿与抗菌措施;而北方冬季为节能常关闭外循环,可能导致CO₂累积。其次,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既有建筑改造难度大、成本敏感度高等问题,难以直接套用高投入的技术方案。此外,公众认知不足也制约了政策推进——多数人仍将电梯视为“过渡空间”,对其空气质量缺乏基本关注。

因此,本地化标准的制定需兼顾科学性与可行性。建议分阶段推进:初期可参考国际通行指标,设定CO₂浓度不超过1000 ppm、PM2.5日均值低于35 μg/m³等基础限值,并强制要求新建公共建筑电梯配备基本通风设施;中期推动空气质量监测装置的普及,鼓励采用低能耗净化技术;远期则构建涵盖设计、运维、检测全链条的技术规范体系,并纳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同时,应加强跨部门协作,由住建、卫健、市场监管等机构联合制定指导性文件,明确责任主体与监管机制。还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研发适用于电梯场景的高效净化产品。公众教育也不容忽视,可通过标识系统告知乘客当前空气质量状况,提升社会参与度。

综上所述,电梯轿厢空气质量标准的建立是城市健康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一环。在全球趋势引领下,结合本地实际稳步推进标准落地,不仅能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也将为智慧楼宇与可持续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电梯不应只是垂直移动的工具,更应成为安全、健康、舒适的微型生态空间。

18625527838 CONTACT US

公司:河南锦轩电梯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屏大街1119号院财富广场1819号

Q Q:378680805

Copyright © 2002-2024

豫ICP备2025128257号-2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25527838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