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电梯远程监控协议标准如何实现本土兼容
2025-11-1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数量的持续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与高效管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保障电梯安全、提升运维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在推动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实现国际通用协议标准与本土实际需求之间的兼容与融合?这不仅关乎技术落地的可行性,更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以及监管的有效性。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电梯远程监控通信协议主要包括MQTT、HTTP、Modbus以及OPC UA等,这些协议在数据传输效率、安全性及跨平台兼容性方面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例如,MQTT协议因其轻量级、低带宽消耗和高可靠性,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设备的数据采集与远程控制场景。然而,直接照搬这些国际标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我国电梯品牌众多,控制系统厂商各异,不同厂家采用的通信接口、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则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协议碎片化”现象严重。其次,国内对电梯安全监管具有高度集中的管理要求,监管部门需要统一接入、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就要求远程监控系统必须支持本地化的数据上报机制和监管接口。

要实现国际协议标准的本土兼容,首要任务是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和通信框架。在这方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联合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已着手制定《电梯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明确提出数据采集内容、传输频率、加密方式及接口格式等核心要素。该规范在借鉴国际主流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电梯运行特点和监管需求,提出了“双层架构”设计理念:底层采用MQTT或HTTP等通用协议完成设备端与平台端的数据交互,上层则通过定制化的数据解析引擎,将异构数据转换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统一格式。这种“国际协议+本地封装”的模式,既保留了技术先进性,又确保了系统与监管平台的无缝对接。

此外,网络安全也是实现本土兼容不可忽视的一环。根据《网络安全法》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满足等级保护三级以上要求。因此,在协议设计中需强化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机制。例如,可在MQTT协议基础上引入TLS加密传输,并结合国产SM2/SM3密码算法,构建符合国家密码管理局要求的安全通信通道。同时,通过部署本地化边缘计算网关,在数据上传前完成初步过滤与脱敏处理,既能降低网络负载,又能有效防范敏感信息泄露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已在实践中探索出可行路径。以上海市为例,其“智慧电梯”平台采用“市级统建、区级接入、企业协同”的建设模式,强制要求所有新装及改造电梯必须支持基于MQTT协议的远程监控功能,并通过统一的数据中间件实现与各厂商系统的对接。平台还开放API接口,供物业、维保单位和监管部门按权限调用数据,形成了多方协同的治理格局。这一模式的成功运行,充分证明了在遵循国际技术趋势的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适配完全可以实现本土化落地。

展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电梯远程监控将向智能化预警、故障预测和自动调度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协议标准的本土兼容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的结果。建议下一步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牵头,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持续推进标准体系的迭代升级,推动形成“国家标准引领、地方试点先行、企业自主适配”的良性发展格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安全、高效、可控的电梯远程监控生态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18625527838 CONTACT US

公司:河南锦轩电梯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屏大街1119号院财富广场1819号

Q Q:378680805

Copyright © 2002-2024

豫ICP备2025128257号-2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25527838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