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运行质量直接关系到乘客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在这一背景下,电梯乘运质量(Ride Quality)成为衡量电梯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 ISO 18738 系列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电梯乘运质量的测量与评估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框架。然而,如何将这一国际标准有效“本地化”,使其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应用需求,成为当前电梯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ISO 18738 标准最初发布于2012年,并在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与扩展,目前包括多个部分,如 ISO 18738-1:2012《电梯乘运质量测量——第1部分:电梯轿厢内的振动》以及后续补充的加速度、噪声等相关测量方法。该标准规定了测量设备的技术要求、测试条件、数据采集方式及评价指标,例如垂直、水平方向的振动加速度有效值(RMS)、频率加权分析、峰值加速度等。通过这些量化参数,可以客观评估电梯在启动、运行、停靠等各阶段的平稳性与舒适度。
然而,尽管 ISO 18738 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测量方法,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不同国家的电梯设计规范、使用环境和用户习惯存在差异。例如,在日本和德国等技术先进国家,电梯制造商普遍采用高精度控制系统和减振技术,乘运质量整体较高;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老旧电梯比例较高,维护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套用国际标准可能导致评价结果过于严苛或脱离实际。
其次,标准的实施需要配套的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ISO 18738 要求使用经过校准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数据记录仪及符合特定频率响应特性的分析系统。这对于许多中小型电梯维保公司而言,意味着较高的初始投入成本。此外,测试过程需在特定负载条件下进行(如空载、50%额定负载、满载),并对多个楼层间的运行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
因此,推动 ISO 18738 的本地化应用,关键在于结合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技术指南与实施细则。以中国为例,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积极推动电梯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参考 ISO 18738 制定了《电梯乘运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等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在保留国际标准核心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适当简化了测试流程,明确了适用于国内常见电梯类型(如曳引式、液压式)的测试方案,并鼓励地方检验机构建立区域性数据库,用于长期监测与趋势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本地化还体现在对“舒适性”主观感受的量化转化上。虽然 ISO 18738 主要依赖客观物理参数,但最终目标是提升乘客体验。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将主观评价(如乘客问卷调查)与客观测量数据相结合,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例如,新加坡的建屋发展局(HDB)在其公共住宅电梯评估中,不仅依据振动数据判断等级,还引入居民满意度评分,使标准更具人文关怀。
此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也为 ISO 18738 的本地应用提供了新路径。越来越多的电梯配备物联网(IoT)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加速度、噪声等数据,并通过云端平台进行自动分析与预警。这种“在线监测+定期验证”的模式,既降低了人工检测成本,又实现了对乘运质量的动态管理。部分地区已试点将此类数据纳入年检报告,作为电梯安全与服务质量评估的一部分。
展望未来,ISO 18738 不应被视为一个静态的技术文档,而应成为一个动态演进的工具体系。随着新材料、新控制算法(如AI驱动的平层优化)的应用,电梯乘运质量的内涵将持续扩展。各国应在遵循国际标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完善本地测量规范,推动从“合规性检测”向“体验导向型评估”的转变。
总之,从 ISO 18738 到本地实践,不仅是技术标准的翻译与移植,更是理念、方法与管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电梯乘运质量的科学评估与持续提升,让每一次升降都更加平稳、安心与舒适。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