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各地频繁发生的电梯故障甚至安全事故,暴露出当前本地电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短板。如何有效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已成为政府监管部门、物业管理单位以及广大居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借鉴和应用国际先进标准,成为破解管理难题、实现系统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国际标准,尤其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8100系列》电梯设计、制造与安装标准,以及《ISO 4190系列》关于电梯使用与维护的规范,代表了全球电梯行业在安全性、可靠性、可持续性方面的最高共识。这些标准不仅涵盖了电梯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要求,更强调了风险管理、定期检查、人员培训和应急响应等管理要素。将这些成熟经验本土化,有助于弥补我国部分地区在法规执行、监管机制和技术能力上的不足。
首先,应推动本地法规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目前,我国已出台《特种设备安全法》《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等法律法规,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更新滞后等问题。例如,部分老旧电梯仍在使用已被国际淘汰的安全装置,而新型智能监控系统尚未全面推广。通过引入ISO标准中的“基于风险的检验”(RBI)理念,可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根据电梯使用频率、环境条件和历史故障数据,动态调整维保周期和检测重点,从而提高监管效率,降低事故概率。
其次,强化电梯维保企业的能力建设是关键环节。许多安全事故源于维保不到位或操作不规范。国际标准对维保人员的资质认证、作业流程和记录保存提出了严格要求。例如,ISO 8100-22明确规定,维保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接受第三方审核。建议本地监管部门参照此类要求,建立电梯维保机构分级管理制度,推动企业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引入“黑名单”机制,对违规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数字化维保平台,实现工单自动派发、过程留痕和远程监控,提升服务透明度和响应速度。
再者,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参与度同样不可忽视。国际标准强调“用户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例如,ISO 4190-5建议在电梯轿厢内设置多语言安全提示,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我国可在社区、写字楼等场所推广“电梯安全宣传周”,通过短视频、互动讲座等形式普及乘梯常识,如遇困时如何正确报警、切勿强行扒门等。此外,可借鉴新加坡等地的做法,在电梯显著位置张贴二维码,居民扫码即可查看最近一次维保记录、设备编号及责任单位信息,增强社会监督力量。
技术赋能也是实现国际标准落地的重要支撑。当前,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电梯安全管理的模式。欧盟推行的“智能电梯”项目已实现对数千台电梯的实时状态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振动、门锁失效等隐患,系统会自动预警并通知维保人员。我国部分一线城市已开始试点类似系统,但覆盖面有限。建议以国际标准为蓝本,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打破不同品牌电梯之间的信息壁垒,构建区域性电梯安全云平台。该平台不仅能辅助监管部门进行宏观决策,还可为物业单位提供预测性维护建议,真正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人才交流至关重要。可通过举办国际电梯安全论坛、邀请ISO专家来华指导等方式,促进国内外经验互鉴。同时,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电梯工程相关专业,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国际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总之,利用国际标准提升本地电梯安全管理水平,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政策引导和技术投入,更依赖于全社会安全意识的觉醒和多方主体的协同共治。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部电梯都成为安心出行的保障,真正实现“上下之间,安全无虞”。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