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电梯行业作为特种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技术升级、安全标准提升以及国际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的多重挑战。越来越多的中国电梯企业意识到,仅仅满足国内标准已不足以支撑其全球化发展,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关键路径。然而,如何有效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仍是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权威专家指出,电梯企业应从战略规划、组织建设、技术积累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入手,系统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
首先,企业需将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纳入长期发展战略。标准是技术规则的体现,更是市场规则的延伸。企业若想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从“被动执行标准”转向“主动影响标准”。这就要求企业高层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把标准化工作视为与研发、生产、营销同等重要的战略任务。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标准化战略委员会,统筹协调内部资源,明确参与国际标准的目标领域和阶段性任务。例如,可优先聚焦于节能、智能化、物联网接入等新兴技术方向,这些领域正是当前国际标准修订的热点,也是中国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所在。
其次,建立健全的标准化组织体系是参与国际标准工作的基础保障。企业应设立专职的标准化部门或岗位,配备既懂技术又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精通电梯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还需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会议运作经验。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内对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如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6),通过国内平台积累经验、建立人脉,进而推荐专家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或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相关技术委员会,如ISO/TC178(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只有通过正规渠道获得投票权和提案权,企业才能真正参与到标准的起草、讨论和表决过程中。
第三,技术实力是企业在国际标准舞台上发声的根本。国际标准的制定本质上是技术博弈的过程,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更有可能主导标准走向。因此,电梯企业必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安全控制、能效优化、远程监控、人工智能调度等前沿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应将专利布局与标准制定相结合,推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递进发展。例如,某头部企业在开发无机房电梯技术后,不仅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还主动向ISO/TC178提交技术提案,最终推动相关安全条款的修订,成功将自身技术方案融入国际标准文本,实现了技术输出与品牌影响力的双重提升。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是快速融入国际标准体系的有效途径。单打独斗难以在复杂的国际标准环境中取得突破,企业应积极寻求与国外领先企业、科研机构、检验认证机构的合作。可以通过联合研发、技术交流、共同提案等方式,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同时,鼓励技术人员以个人身份参与国际标准工作组会议,深入了解标准制定流程和博弈规则。此外,企业还可借助行业协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平台,参与多边或双边标准合作机制,如中欧、中美标准对话,提升国际可见度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需保持耐心和定力,既要敢于发声,也要善于倾听,尊重国际规则,注重协商共识。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引导、资金补贴和人才培训,构建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的良好生态。
总之,电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不仅是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标志。通过战略引领、组织保障、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协同推进,中国电梯企业完全有能力在全球标准舞台上发出更强音,为世界电梯行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