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攀升,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与高效管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组织业内专家和标杆企业,系统梳理并权威分享了基于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电梯管理经验,为提升全国物业项目电梯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梯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设备采购、安装验收、日常维保、应急处置等多个环节。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强调,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以及《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范》(GB/T 18775)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根本依据,构建科学、规范、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协会指出,标准化是实现电梯安全长效管理的核心路径,只有将标准真正落地到每一个管理细节中,才能有效防范风险、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在实际管理实践中,协会总结出“三全一闭环”的管理模式,即“全过程监管、全链条责任、全方位培训”和“问题整改闭环”。全过程监管要求从电梯投入使用开始,建立完整的生命周期档案,涵盖设备型号、维保记录、故障处理、年检报告等信息,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行动态更新。全链条责任则明确物业公司、维保单位、电梯制造商及业主委员会之间的职责边界,形成协同共治机制。例如,物业公司作为使用管理单位,需依法签订维保合同、监督维保质量、组织应急演练;维保单位则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半月、季度、半年和年度保养,并留存影像资料备查。
全方位培训是保障管理质量的重要支撑。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联合多地住建部门和特种设备检测机构,定期举办电梯安全管理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法规解读、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应急救援操作流程等。协会还推动建立“持证上岗+定期复训”制度,要求电梯安全管理员和相关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并每年参加不少于16学时的专业培训。部分先进企业已实现全员轮训覆盖率100%,显著提升了基层员工的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
针对电梯故障响应不及时、维修效率低等问题,协会倡导推广“智慧电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加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梯运行数据,如开关门次数、平层精度、异常振动等,一旦发现潜在隐患,系统自动预警并推送至物业值班平台和维保单位终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有多个住宅小区试点应用该技术,实现了从“被动报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数据显示,采用智慧监测的项目,电梯故障率平均下降37%,困人事件处理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
此外,中国物业管理协会高度重视公众宣传与社会参与。近年来,协会组织开展了“电梯安全宣传周”“安全乘梯进社区”等系列活动,通过发放手册、设置展板、现场演示等方式,普及安全乘梯知识,纠正儿童攀爬、超载使用、强行扒门等危险行为。同时,鼓励业主通过微信群、物业服务APP等渠道反馈电梯使用问题,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协会还牵头编制了《住宅小区电梯使用管理指南》《电梯应急处置操作规程》等行业指导文件,填补了部分地方标准空白,为中小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管理模板。这些文件不仅细化了日常巡查频次、维保验收要点,还明确了极端天气、重大节日等特殊时期的加强措施,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展望未来,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表示将持续深化与市场监管、应急管理、行业协会等相关方的合作,推动电梯管理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推广。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对会员单位的督导与评估,建立电梯管理“红黑榜”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可以预见,在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共同驱动下,我国电梯管理工作将迈入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权威经验分享,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也为广大居民安心出行构筑起坚实屏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