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电梯无线控制技术应用的标准符合性指南
2025-11-15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无线通信与智能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梯无线控制技术逐渐在楼宇自动化系统中崭露头角。该技术通过无线信号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调度和管理,极大提升了电梯系统的灵活性与运维效率。然而,无线信号的不稳定性、数据安全风险以及与其他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也引发了行业对技术应用规范性的高度关注。为此,国家相关标准化组织联合发布《电梯无线控制技术应用的标准符合性指南》,旨在引导企业科学、合规地开展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

本指南首先明确了适用范围,涵盖采用Wi-Fi、蓝牙、ZigBee、LoRa、NB-IoT等无线通信协议的电梯控制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轿厢呼叫、楼层调度、远程诊断、故障报警及能效管理等功能模块。无论是在新建建筑中的集成部署,还是既有电梯的智能化改造,凡涉及无线控制技术的应用,均需参照本指南进行设计、测试与验收。

在技术标准方面,指南强调必须满足现行国家标准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和GB/T 24476《电梯物联网总体要求》的基本安全框架。同时,针对无线通信特有的风险,提出三项核心合规要求:通信可靠性、信息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

通信可靠性是保障电梯正常运行的基础。指南规定,无线控制信号的传输延迟应控制在100毫秒以内,丢包率不得高于0.1%,且系统须具备自动重连与冗余通道切换机制。在信号覆盖方面,要求在电梯井道、机房及候梯厅等关键区域进行现场实测,确保无线信号强度不低于-85dBm,并通过多点测试验证信号稳定性。对于高层建筑或复杂结构环境,建议采用中继器或Mesh组网技术增强覆盖。

信息安全方面,指南依据《网络安全法》和GB/T 35273《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所有无线通信数据必须加密传输,推荐使用AES-128及以上强度的加密算法,并强制启用双向身份认证机制,防止非法设备接入或中间人攻击。此外,系统应支持固件远程安全升级(FOTA),并建立日志审计机制,记录所有控制指令来源与操作时间,确保可追溯性。对于涉及用户乘梯信息的数据采集,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擅自收集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

电磁兼容性(EMC)是保障电梯与其他电子设备共存的关键。指南引用GB/T 17626系列标准,要求无线控制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干扰不得超过Class B限值,同时具备足够的抗扰度以应对变频器、无线电发射源等常见干扰。特别是在电梯驱动系统附近部署无线模块时,应进行隔离设计或加装屏蔽措施,避免控制信号误触发或丢失。

为确保标准落地实施,指南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合规管理路径。在设计阶段,企业需提交技术方案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预评估;在生产环节,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台设备出厂前完成射频性能与安全功能测试;在安装调试阶段,必须由持证专业人员操作,并留存完整的施工记录;在运行维护期间,定期开展无线信道健康度检测与安全漏洞扫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此外,指南特别指出,无线控制技术不应替代传统有线安全回路。所有涉及安全保护的功能(如门锁检测、超速保护、紧急制动等)仍须依赖硬接线方式实现,无线系统仅用于非安全相关的辅助控制与信息交互。这一“安全优先”原则,从根本上划清了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的边界。

最后,指南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参与标准演进,推动形成统一的技术接口与互操作协议,避免因私有协议导致的系统孤岛。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将无线控制电梯纳入智慧楼宇监管平台,实现动态监测与远程抽查,提升行业整体治理水平。

综上所述,《电梯无线控制技术应用的标准符合性指南》不仅为技术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合规路径,更体现了在智能化浪潮中坚持安全底线、兼顾创新效率的治理智慧。未来,随着5G与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合,电梯无线控制将迈向更高阶的协同智能,而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将是支撑这一进程稳健前行的重要基石。

18625527838 CONTACT US

公司:河南锦轩电梯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屏大街1119号院财富广场1819号

Q Q:378680805

Copyright © 2002-2024

豫ICP备2025128257号-2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25527838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