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电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与本地化创新平衡
2025-11-15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施,其安全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建筑运行质量与居民生活品质。随着我国电梯产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日益重要。然而,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如何在电梯标准中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本地化创新之间的平衡,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关键议题。

电梯标准不仅是技术规范的集合,更是产业竞争的重要工具。国际主流标准如ISO 8100系列、EN 81系列等,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背后凝聚了大量研发成果和专利技术。这些标准在提升全球电梯安全性和互操作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知识产权壁垒问题。当中国企业采用这些标准进行产品开发时,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专利许可费用,甚至面临技术封锁风险。这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也限制了自主创新的空间。

在此背景下,加强本土标准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中国陆续发布并修订了《GB/T 7588》《GB/T 24478》等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逐步构建起符合国情的技术框架。这些标准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使用环境、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体现了本地化创新的价值。例如,在高层住宅密集、使用频率高的城市环境中,中国标准更强调电梯的耐久性、节能性能和群控算法优化,这些改进正是基于对本土场景的深入理解。

然而,标准本地化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采纳国际先进理念的同时,避免陷入“复制—侵权”的困境?这就必须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扩散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原创技术、依法保护专利权是维护创新生态的基础。任何企业或机构都不应以“本地化”为名,规避他人合法权利。另一方面,标准本身具有公共属性,过度强调私有知识产权可能阻碍技术普及,损害公共利益。

为此,专家建议建立“合理使用+专利池+开放授权”的多层次机制。对于涉及核心安全功能的标准必要专利(SEPs),可推动形成行业专利池,通过公平、合理、非歧视(FRAND)原则实现共享授权,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同时,鼓励企业在非核心模块上开展差异化创新,如智能调度系统、远程监控平台、无障碍设计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集群。这种“外围突破、核心协同”的策略,既能规避法律风险,又能提升整体竞争力。

此外,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不可忽视。应进一步完善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披露制度,确保所有参与方在标准提案阶段就公开相关专利信息,防止“专利埋伏”。同时,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培育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技术成果。例如,在新材料应用、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物联网融合等方面,中国已有一定积累,具备实现弯道超车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化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适配,还包括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革新。比如,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需求,国内企业开发出模块化井道、轻型导轨、无机房设计等解决方案,显著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成本。这类创新虽不总是依赖高精尖专利,却极大提升了标准的实际适用性,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展望未来,电梯行业的标准化进程将更加注重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动态平衡。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完全排斥国际标准既不现实也不经济;但若一味追随,又难以摆脱技术依附地位。唯有坚持“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路径,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从“标准跟随者”向“规则参与者”乃至“引领者”的转变。

总之,电梯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本地化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的协同推进,中国电梯产业有望在全球舞台上走出一条兼具合规性、竞争力与可持续性的发展之路。

18625527838 CONTACT US

公司:河南锦轩电梯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屏大街1119号院财富广场1819号

Q Q:378680805

Copyright © 2002-2024

豫ICP备2025128257号-2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25527838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