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便捷性备受关注。特别是在人流密集的地铁站内,自动扶梯和垂直电梯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体验与生命安全。为此,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对现行地铁电梯相关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权威解读,进一步明确了设计、安装、运维及安全管理的各项要求,为全国地铁系统的电梯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协会发布的最新技术指导文件,地铁电梯的设计必须遵循《城市轨道交通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技术规范》(CJJ/T 298-2019)以及《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7588)等国家标准。这些标准从设备选型、结构强度、运行速度、紧急制动、防夹保护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严格要求。例如,在客流高峰期间,地铁站自动扶梯的运行能力需满足每小时单向输送不少于9000人次的标准,确保在大客流情况下不出现拥堵或安全隐患。
在设备选型方面,协会特别强调应优先选用具备高可靠性、低故障率的重载型自动扶梯。这类设备通常采用高强度梯级链、耐磨梳齿板和加强型桁架结构,能够适应地铁环境长期高负荷运行的特点。同时,所有电梯设备必须具备断电自动制动、梯级缺失检测、裙板防夹装置、紧急停止按钮等多重安全保护功能。对于地下车站,还要求电梯具备良好的防水、防潮和通风性能,避免因潮湿环境导致电气系统故障。
安装环节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基础。协会指出,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作业,确保土建预留尺寸准确、支撑结构稳固、轨道对齐精度达标。安装完成后,须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整机验收,重点测试运行平稳性、制动距离、急停响应时间等关键指标,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在日常运维管理方面,协会提出“预防为主、定期维保、智能监控”的原则。运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电梯维护保养制度,明确维保周期和内容。一般情况下,自动扶梯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月进行一次深度保养,重点检查驱动链条张紧度、梯级滚轮磨损情况、润滑状态及电气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性。对于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设备,应增加巡检频次,并考虑逐步实施更新改造。
近年来,多地地铁已开始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协会鼓励推广此类技术,通过加装振动传感器、电流监测模块和视频识别系统,及时发现异常运行趋势,提前预警潜在故障。部分城市已在试点“电梯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记录每一次维保、故障和更换部件的信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安全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协会要求各运营单位制定电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在发生困人、逆行、急停等突发情况时,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同时,应在电梯出入口设置清晰的使用提示标识,配备语音播报系统,提醒乘客正确乘梯,特别是老人、儿童及携带大件行李者注意安全。
此外,针对无障碍出行需求,协会强调地铁站内垂直电梯的配置必须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要求。垂直电梯应具备盲文按钮、语音报层、低位操作面板、足够轿厢空间等功能,确保残障人士、老年人和推婴儿车乘客能够便捷使用。电梯内外应设有明显的导向标识,并与站内其他设施形成顺畅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协会还特别提醒,新建线路在规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电梯布局的合理性,避免因客流交叉、通道狭窄等问题造成乘梯混乱。换乘站、出入口较多的大型枢纽站应设置足够的备用电梯,并合理分配上下行方向运力,提升整体通行效率。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通过对地铁电梯标准的系统解析,不仅强化了技术规范的执行力,也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指南。未来,随着智慧交通和绿色出行理念的深入发展,地铁电梯将朝着更加安全、智能、人性化方向迈进。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应以标准为引领,持续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亿万乘客的出行安全与舒适体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