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电梯保有量持续攀升,电梯安全事故频发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尽管技术层面的安全保障不断升级,但真正实现电梯长治久安,仍需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电梯安全文化。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45001 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和《ISO 31000 风险管理指南》等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的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框架。如何将这些国际标准的理念与方法本地化,融入我国电梯安全管理实践,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必须明确“电梯安全文化”的核心内涵。它不仅指设备本身的技术安全,更涵盖使用单位、维保企业、监管部门及公众之间的责任意识、行为规范和协作机制。国际标准强调“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这正是我国电梯安全管理所亟需强化的方向。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电梯维保人员需持证上岗并定期接受培训,用户在发现异常时可通过统一平台快速上报,形成闭环管理。相比之下,我国部分地区的电梯管理仍存在职责不清、响应滞后、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
实现国际标准的本地化,关键在于“转化”而非“照搬”。以ISO 31000为例,其提出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流程,可结合我国电梯分布特点进行调整。比如,在老旧小区集中的区域,应重点识别设备老化、维护不足等高风险因素;而在新建商业综合体,则需关注高频使用带来的机械疲劳和应急响应能力。通过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风险评估模型,将国际通用的风险管理思维落地为可操作的检查清单和应急预案,从而提升管理的精准性。
其次,制度建设是安全文化落地的保障。我国已出台《特种设备安全法》《电梯维护保养规则》等法规,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监管资源不足、执法标准不一的问题。借鉴ISO 45001中“领导作用”和“绩效评价”的理念,建议推动建立“电梯安全责任人公示制度”,明确物业、维保单位和监管部门的权责边界,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对电梯安全管理状况进行量化评分。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将电梯安全纳入社区治理考核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机制。
技术赋能也是实现本地化的重要路径。当前,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电梯安全管理方式。许多国际先进企业已实现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我国可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契机,推动电梯加装智能监测终端,构建区域性电梯安全云平台。该平台不仅能自动采集运行数据、识别潜在风险,还可对接12345政务服务热线或应急管理平台,实现“一键报警、快速联动”。这种技术驱动的管理模式,既符合国际标准中“基于证据的决策”要求,又契合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
当然,任何制度和技术的成效,最终都取决于人的行为。因此,公众安全意识的培育不容忽视。国际经验表明,有效的安全宣传应注重场景化和互动性。例如,可在电梯内设置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本梯的维保记录、安全须知和紧急联系方式;学校和社区可定期开展电梯应急演练,普及被困时的正确应对方法。此外,应加强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针对性教育,避免因不当使用引发事故。
最后,要建立长效反馈与改进机制。安全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建议设立国家级电梯安全信息中心,汇总各地事故案例、维保数据和用户反馈,定期发布安全白皮书,总结最佳实践并推广成功经验。同时,鼓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本土化标准研究,逐步形成既接轨国际又适应国情的电梯安全管理标准体系。
总之,电梯安全文化的本地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履责、技术支撑与公众参与的多方协同。只有将国际标准的核心理念与中国实际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构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电梯安全防线,让每一部电梯都成为城市生活中值得信赖的“垂直通道”。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