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电梯国际标准本地化过程中的语言与术语统一
2025-11-15

在全球化背景下,电梯行业的技术交流与产品出口日益频繁,国际标准在推动行业统一、保障安全、提升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国际标准引入不同国家进行本地化实施时,语言与术语的差异往往成为标准化进程中的关键障碍。特别是在电梯这一高度专业化且涉及公共安全的领域,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直接关系到设计、制造、检验、安装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与合规性。因此,在电梯国际标准本地化过程中,实现语言与术语的统一,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建设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课题。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电梯相关标准,如IEC 60384系列、ISO 8102等,构成了全球电梯行业技术规范的基础。这些标准以英语为主要工作语言,其术语体系严谨、逻辑清晰,但在翻译为中文或其他本地语言时,常常面临语义偏差、概念模糊甚至误译的风险。例如,“safety gear”在英文中明确指代电梯超速时触发的机械制停装置,但在某些中文翻译中曾被简单译为“安全装置”,导致技术人员理解上的歧义。类似情况在“buffer”(缓冲器)、“overspeed governor”(限速器)等核心部件术语中也时有发生。

术语不统一不仅影响技术文件的理解,更可能引发实际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在中国,随着电梯保有量持续增长,对标准执行的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若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或检测报告中使用的术语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存在出入,将可能导致监管困难、责任界定不清,甚至在事故调查中产生争议。此外,在跨国合作项目中,中外工程师若使用不同术语描述同一设备或流程,极易造成沟通障碍,延误工期,增加成本。

实现术语统一,首要任务是建立权威的术语库。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6)等机构已陆续发布《电梯术语》国家标准(GB/T 7024),并在修订过程中积极参考IEC和ISO最新版本,力求与国际接轨。该标准对电梯结构、功能、控制方式、安全系统等进行了系统定义,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然而,标准的发布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推广与应用。许多中小企业仍习惯使用行业俗称或旧有表达,如将“door interlock”称为“门锁开关”而非标准术语“层门联锁装置”,这种非规范化用语在技术文档和培训材料中广泛存在,削弱了标准的实际效力。

其次,翻译过程的专业性亟待加强。国际标准的翻译不应仅仅是语言转换,更应是技术内涵的精准传递。目前部分标准翻译由非专业人员完成,缺乏对电梯工程原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形似而神离”的问题。建议组建由标准化专家、语言学家和电梯工程师组成的联合翻译团队,采用“术语先行、统一审校”的工作机制,在翻译初期即确立关键术语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同行评审确保准确性。同时,可借鉴欧盟多语言标准协调机制,建立术语变更追踪系统,及时更新术语库,反映技术发展与标准演进。

此外,教育与培训是推动术语统一的重要途径。高校工程类课程、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及企业内部培训应强化标准术语的教学,培养技术人员使用规范语言的习惯。行业协会可定期举办术语研讨会,发布术语使用指南,帮助从业人员识别常见误用并纠正。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也能提升效率,如开发术语查询APP或嵌入CAD软件的术语提示系统,使标准术语在设计源头即得到正确使用。

最后,政府监管部门应在政策层面推动术语规范化。在许可审批、监督检查、事故调查等环节,明确要求使用国家标准术语,形成倒逼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在产品铭牌、操作手册、维保记录中采用统一术语,提升信息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综上所述,电梯国际标准本地化过程中的语言与术语统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标准制定、翻译实践、教育培训与政策引导等多个层面。只有建立起科学、权威、动态更新的术语体系,并通过多方协作持续推进,才能真正实现技术语言的无缝对接,为电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18625527838 CONTACT US

公司:河南锦轩电梯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屏大街1119号院财富广场1819号

Q Q:378680805

Copyright © 2002-2024

豫ICP备2025128257号-2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25527838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