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突发故障、人员被困等紧急情况下,如何快速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成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课题。为此,郑州市新密市率先推行“电梯维修应急开锁24小时备案,公安联网”机制,构建起一套高效、规范、智能的电梯应急救援体系。
该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覆盖全市的电梯应急维修备案系统,并实现与公安系统的联网联动。所有具备资质的电梯维保单位及其技术人员必须在系统中进行备案,确保在发生电梯故障时,能够第一时间调派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救援。同时,系统实行24小时值守制度,确保任何时间段内都能迅速响应电梯故障报警,实现“接警即动、快速救援”。
为了提升响应效率,新密市还建立了统一的电梯应急调度平台。平台通过整合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公安、消防等多方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置。一旦发生电梯困人事件,被困人员可以通过电梯内的紧急呼叫装置或拨打应急电话进行求助。调度平台接警后,将立即调派距离最近、具备资质的维保人员前往现场,并同步将相关信息推送至公安部门,确保整个救援过程可追溯、可监管。
在技术层面,新密市对电梯维保人员实行实名备案管理,并配备专用的应急开锁工具。这些工具均采用智能识别技术,只有通过系统验证的备案人员才能解锁电梯,既保障了操作的安全性,也防止了非法开锁行为的发生。此外,系统还对每一次开锁操作进行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操作人员、处理过程等,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便于后续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溯。
公安部门的联网接入,是这一机制的一大亮点。在电梯故障发生后,公安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现场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派出警力协助现场秩序维护或紧急疏散。特别是在夜间或偏僻区域,公安力量的及时介入,不仅提升了救援效率,也增强了被困人员的安全感。
为了确保机制的顺利运行,新密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住建、消防等多个部门,定期开展电梯应急演练和技术培训。演练内容涵盖电梯突发故障的应急响应、被困人员的安抚与救援、设备故障的排查与修复等,全面提升维保人员的实战能力。同时,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每一位备案人员都具备良好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心理素质。
此外,新密市还积极引导公众提升电梯安全意识。通过社区宣传、网络平台、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电梯安全使用知识和应急自救技巧。例如,在电梯内张贴应急操作指南,提醒乘客在发生故障时保持冷静,不要强行扒门,而是通过呼叫按钮或手机联系救援。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因误操作导致的次生事故,提升了整体安全水平。
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自“电梯维修应急开锁24小时备案,公安联网”机制实施以来,新密市电梯故障的平均救援时间大幅缩短,被困人员的满意度显著提升。据统计,2024年全年电梯故障平均救援时间较机制实施前缩短了近40%,群众投诉率下降了60%以上,充分体现了这一机制的成效。
未来,新密市将继续完善电梯安全监管体系,推动电梯安全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计划进一步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对电梯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实现从“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总的来说,“电梯维修应急开锁24小时备案,公安联网”机制的建立,标志着新密市在电梯安全管理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不仅提升了电梯应急救援的响应效率和专业水平,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梯使用将更加安全、便捷、智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4